“凤凰村”里考古迹
来源于:本网 作者: 郭福祥郭如孝 发表时间:2017-04-08 19:10:15
山西定襄县西邢村古地形村貌酷似凤凰展翅状,故别名“凰凰村”。这个蕞尔小村能享有“ 文化村”之誉,除其钟灵毓秀,历代屡有文人学士、达官显贵著以青史外,元明清时期建造的十 几处寺庙阁堡、楼台殿冢等古迹也与西邢称之为“文化村”应有内在关联。为深究其内在关联, 特挖掘、考证于下: 兴国寺古建群 兴国寺俗称大寺。位于村西北,坐北面南,占地面积六亩许。中轴线以次为山门、关帝庙、 后佛殿和启圣祠,是西邢古建筑群之一。 关帝庙:进入有石旗杆两根,石狮一对的兴国寺山门,眏入眼帘的便是高大雄伟的关帝庙。 关帝庙建于清雍正三年(1725年),光绪年间重修。 面阔三间,进深两间,结构为单檐悬山顶。 前檐深邃而挑脊飞檐,斗拱双抄而举折平缓。四柱朱红,有楹联:“汉封候宋封王明封伏魔大 帝;儒称圣释称佛道称源直天尊”。楣匾底色青蓝“忠义千秋”四字耀眼金黄。殿内塑像共三 尊:关羽威坐居中,关平端印侍右, 周仓持刀立左, 个性逼真,丰釆传神。 东西山墙和后墙 绘有“桃园结义”、“封金挂印”、“单刀赴会”、“水淹七军”等关公生平事迹壁画工笔写 生色调鮮艳,人物造型栩栩如生,体现了关公义薄云天,忠烈千秋的精神风貌。 庭院有翠柏四株,老榆一棵,乡人称之为“四柏一榆”,因谐音所致,被传为庭院內有树“ 四百(柏)有余(榆)”,因而,吸引远方香客游人慕名前来敬谒者络绎不绝。 关帝庙毁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。庙虽无存,但关帝圣君忠义仁勇的民族精神以及司命禄、佑 前程、驱伏魔,泽庇苍生的人挌魅力却植根于民间。2011年,村中郭氏巾帼不让须眉,五女子力 倡关公文化,四处募捐集资,在距关帝庙旧址东南方向50米处重建了占地面积 360平方米的新关 帝庙。新关帝庙坐北面南,面阔三间, 进深间半,单檐硬山顶式。庙虽不阔,但殿内的关羽、关 平、周仓塑像却全仿照原关帝庙塑像而塑,重现了关公肃穆威严,关平文静英武,周仓莽悍勇猛 的生动形象。山墙和后墙也绘有关公生平事迹的壁画。每逢农历二月十九日“老爷开光”和六月 二十四日“关公诞辰”,都要请八音会吹奏,本土外乡焚香上供者络绎不绝。 关帝庙 后佛殿:后佛殿建于清雍正年间。面阔三间,进深两间,呈单檐歇山顶式。东西两廊各三间。漫 步其间,渐进渐幽,拾阶而上,推门入内,迎面便是高约六、七尺的塑像三尊,分别为释迦牟尼、文殊 师利和普贤大士,为佛教大乘菩萨广化黎庶、普渡众生。三尊佛像形态逼真、线条流畅、衣纹飘逸、佛 光普照。堂內悬幢挂幡,神圣庄严,置身大殿如鹫峰鹿苑, 超凡脱俗,心性空明。 启圣祠: 启圣祠兴建于清道光十二年(1832年),面阔三间,进深两间,单檐悬山顶建筑。碑记称, 由清翰林院庶吉士、奉政大夫郭安龄等施钱建成。 祠內正面塑有孔子、孟子和荀子三尊圣像,雕塑风 格迥异,一派儒家气象。东、西两面供桌上供奉有董仲舒、诸葛亮等贤哲牌位。 当时所以兴建启圣祠 正值西邢学子凤墀得志,雁塔题名,形成“官族”时期。启圣祠为西邢文化崛起有不可低估的效应,它 使西邢人士从明代的习武转向清代的尚文。 在文才、文艺、文风、文徳等文化互动中向文明价值跨进 了一步。 兴国寺规模宏大,香火鼎盛,佛事礼拜日常进行。主持僧阳泰与众僧居住后佛殿东西禅房,每日晨 钟暮鼓,震悟大千。 戏台 据考村中原有戏台两座。龙王庙前, 有一明代所建的戏台, 具体修建时间无碑石可考。与兴国寺山 门外隔路相望,也建有戏台一座,坐南面北,面阔三间,进深两间, 为单檐卷棚顶式。属清代建筑, 但 具体的创建时间无考,应属关帝庙同期配建。据传,在兴国寺、龙王庙香火鼎盛时期,每年要请戏班演 出不下三至五台,多者达七台。主要场次为:农历五月十三“老爷磨刀”,六月二十四关公诞辰,六月 十八龙王祈雨,七月七牛郎织女鹊桥相会,佛事“做会”和秋后丰收庆典。这些活动旨在求告上苍,风 调雨顺,五谷丰登;祷拜神灵,赐福授祉,保佑安康。 唱戏期间,搭棚支帐,商贩摊点星罗棋布。看戏购物者磨肩擦背,热闹非凡。 兴国寺对面戏台 小寺 小寺位于村西北兴国寺的东北方,俗称为小寺是有别大寺而言。寺內真武庙坐北面南,面阔一间, 进深一间,单檐硬山顶结构,左右各配禅房一间,小山门南开,为明代建筑风格。庙內塑有真武像一 尊,真武乃玄武君,相传是净乐国王的太子, 生性神猛,天神授以宝剑进入武当山修炼,苦学四十余 载,武功至极,炉火纯青。功成后号玄武君。北宋尊为“镇天真武君灵应佑圣帝君”其像披发、黑衣、 仗剑、踏蛇,为北方之神。 小寺是西邢郭氏始祖郭贵由智村东迁西邢开基立业后,其子孙后代遵其所嘱,为建造 “凤凰村” 整体格局而筑小寺为凤尾。小寺虽小,但其用意堪大。 龙王庙古建群 龙王庙位于村西南,坐北面南,占地面积约三亩许。中轴线以次为山门、钟鼓楼、龙王殿和佛殿。 东侧为观音堂。山门两侧配置禅室。均属明清两代建筑,是西邢古建筑群之二。 山门禅室:山门筑于龙王庙入口处,歇山顶式建筑,面阔一间。明间中柱挂联为“佑四境万民乐 业;保一方五谷丰登”。把山门映衬得更显古扑典雅,给人一种赏心悦目,陶然乐滋的惬意。山门东、 西两侧各配有两间禅室,建筑形制硬山顶式。由本庙主持僧玄梅师徒居住,诵经击钵,梵音袅袅。 钟鼓楼: 甬道东头有钟楼,西头有鼓楼,两楼相对峙于龙王殿前,益增庙堂之威严,更是壮丽 之气势。两楼建筑格局为下层砖砌台基墩,台墩上建楼一间,四角立柱,攒尖顶式。内置钟鼓,震悟 大千。 龙王殿:据考龙王殿始建于明代,“而仅一小堂也,虽曰神威显赫奈庙貌不足以壮观”。后经康 熙元年(1662年)重建方成规模。重建之时,有忻州玄梅僧“点茶会众,乞施银两,竭宵旦之辛勤,籍 众信之财力复建龙王大殿”。 清乾隆三十九年(1774年),“因地址湫隘,瓦土解裂,将有栋折榱崩之患.”又一次移修扩建,将 东侧观音堂远移南钟楼,致庙院更加宽廓,庙貌更为壮观。 光绪元年(1875年),因“风雨之剥蚀已久,土木之凋残日甚殿角倾圮神象惨淡。”村众共议集资 重修,“黝垩之以厚其基址,以高其赉龋蛑阚苷呓裨蛭等坏で嘁樱蛑渗淡者今则矅然金锡矣.” 庙貌则更显光耀壮观。 龙王大殿面阔三间,进深两间,呈单檐悬山顶式。殿中置木雕带坐龙王坐像,以便祈雨之用。四 楹朱红,联贴金黄,上书“诚思诚心普天下风调雨顺;至灵至圣盖世间国泰民安”联语。鼓形础石上 刻有浮雕小龙甚是玲珑。整个庙宇覆罩于暗柳影下愈显苍冷神秘。只有祈雨时红火非常。 届时山门外唱戏,龙王庙摆供,供桌排列长达数丈,信士将所蒸面塑盛于盘內摆放供桌,鸟兽虫魚, 花样百出,是秀女巧媳各显身手的最佳良机。观赏者人头攒动,评论不休。 龙王殿 佛殿:佛殿位于龙王庙后,面阔三间,进深两间,与龙王庙形制统一 ,呈单檐悬山顶式。明间中柱 有联曰 “化万劫慈悲无二意;昧三光因果本一心”。昭示众生苦由“惑”“业”为因,造成生死不息之 果。唯依经、律、论三藏,修持戒、空、慧三字而解脱。 殿内塑有西方三圣,叫做“三佛同殿”,居中 者为阿弥陀佛,左边是观世音菩萨, 右边是大势至菩萨,表示由此三圣接引超度世人到西方极乐世界。 村中信男善女每逢初一、十五,成群结队,前往殿内焚香上贡,乞求赐福授祉,保佑安康。 龙王庙古建筑群在民国初期被辟为“定襄县西南中心小学校”并增建三个卷棚顶式教室,至此,书声 朗朗,笔阵堂堂,成为西邢“文化村”的标志之所。 河神庙 河神庙位于龙王庙东侧与北阁相隔古官道。面阔一间,进深一间,单檐硬山顶式。庙內塑河神一尊。庙 虽窄小却地处要塞,南通南坡,北至阁街,东西为古官道通街。更为醒目的是蓝底金字楹联:“朝宗到海 皆顺流 ;河汉安澜波悉平 ”。西邢村为多旱少涝地区,故村人重龙王而轻河神。 不过村南面有牧马河 过境,在修忻定大渠之前,全村土地靠牧水浇灌受益匪浅。 河水有情也无情, 广济渠 (俗称五村渠)上 游未建广济桥 (又名丰隆桥)控入渠水量之前,经常决口,淹没农田。为防止河患,还是建此小庙以便供 奉。 南寺古建群 南寺位于村东南,坐西面东,占地面积两亩许。为西邢古建筑群之三。原为南钟楼旧址。南钟楼始 建于明代,它是构建“凤凰村”之时的凤头象征,意为鸣震九天,与小寺首尾呼应。 清乾隆三十九年(1774年)因扩建龙王庙“而地址湫隘”,“遂将观音庙于南钟楼”称为南寺。南寺 分里外两个院落,外院有山门、钟楼、禅房及呂祖小庙。钟楼为两层,顶层为单檐十字交叉攒尖顶式, 內悬铸铁大钟一囗,身高四尺,囗径三尺五寸,兽纽呈雕龙形,俗称“蒲牢”,为龙生九子之一,平生号 鸣。 肩面铸有“八卦”图案,下耳呈风卷云状。撞击之声如闷雷,可传数里之遥。 进入里院要踏阶穿过二门,迎面便是硕大的石雕香炉,每逢开庙,信男善女在此焚香敬纸。香炉后 是观音庙,坐西面东,面阔三间,进深两间,单檐硬山顶结构。殿中塑有观音坐像一尊,为佛教大乘菩 萨之一,本称之为 “观世音”,唐人避其“世”字讳,略称观音。 南北两侧高筑佛坛,配以“八宝罗 汉”。人物的造型各异,有的服饰整齐,体态俨然;有的面目滑稽,我行我素;有的身材魁梧,犍肉暴 突;有的肋骨可数,跪地而歇。二郎神英武神炯,哮天犬望而生畏。雕塑技艺粗犷自然,人物个性突出显 明,世人叹为观止。 更为有趣的是殿內供桌上陈设一金制香炉,为防盗失,里外均用漆布包裹,涂以铜粉, 常人看去俨 然一铜香炉而已。寺內僧人不知从何年传下一句 “里七步外七步,七步之中金香炉”的隐语,村人曾多 次选点丈量挖寻却一无所获。 直至1958年南寺被拆除毁坏时, 住庙老人郭隆贵将香炉卖给一个古董商贩 后,几经倒手, 价值飞增。此事传开, 村人才悟出僧人所传隐语为乃“漆布”也。 观音庙 柳仙庙 柳仙庙位于村东官道南,坐东面西,面阔一间,进深一间,单檐硬山顶式。因建庙石碑佚失而修建 时间无考。 原为五道庙,因庙后长出一株柳树,逾年后,“腰干五围,树盖半亩”,柳烟青青,遮天蔽 日。过往行人歇脚纳凉,视为奇观,村人皆称之为柳仙, 时有信士为神树披红挂绿, 敬纸焚香,祈祷安 康。所以日后重修五道庙之时,庙內塑像增为三尊:五道将军居中,大仙、柳仙分列左右。庙门柱上楹 联原为: “穆公封五道;庄王賜将军”,因此而改为:“镇东南西北道路;佑前后左右人家”。五道庙 改制成柳仙庙后香火更为鼎盛。常常有不懂事的顽童却不管大人神树不可攀的警告,经常悄悄攀爬大柳 树上在分叉处玩耍。柳仙庙与南寺一样,为全村保留时间最长的庙宇。 三阁 西邢有三阁, 建在村南南坡街两端的称为东阁、西阁,建在阁街南端的称北阁。三阁 均为街道的 护守之门。 阁分两层,底层为砖旋门洞,可走車马,门洞外侧有踏步走拦至顶层。顶层为卷棚顶结构。 阁內 两面塑有神像,神像前放置供桌,供人上供焚香。三阁碑记仅有北阁尚存,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( 1901年),东、西两阁修建时间无考,但与北阁建筑风格和新旧程度相比,修建时间也应在光绪年间。 东阁:东邻田,西通街。面西一方塑有魁星一尊。魁者,斗星第一星也,是主宰文章兴衰之神。其 取“魁”字形而塑,是为鬼举脚而取其斗,故头部像鬼,青面红发。一脚后翘,如魁字大弯钩,一手捧 斗如魁字中的 “斗” 字,一手执笔意为用笔点式人。故每年初春,士绅学子多来此聚会,祝祷文运隆 昌,高魁得中。面东一方塑青龙,青龙乃东方之神,与朱雀、白虎、玄武合称四方之神。 西阁:东通街,西邻南北大道。面东一方塑有财神像三尊:文财神、武财神和福禄财神。西南方为 兑,兑属金,意调万宝告成,財聚事兴。每年正月初二财神日,在这里焚香上供,点旺火、放爆竹,祈 祷财运亨通。面西一方塑有大仙爷。名虽为“爷”却是女身,相传为八仙之一的何仙姑,仙姑为母治病, 入山採药,幸遇吕洞宾,经点化,採药济世,治病救人。 后世为感激她克守孝道,驱瘟避邪的菩萨心 肠,尊为神仙,立庙供奉。 北阁:北阁与河神庙、龙王庙隔官道而邻,为阁街南端的守护之门。清光绪二十七年(1901年)建 阁碑记称:“守护之术自古有之,我街南北出入两路,有路无门,窃恐难以护守。爰合街公议, 遂建大门 二合以为护守之备耳。”阁上层面南一方塑观音像,面北一方塑真武像。观音像端庄慈祥,手持浄瓶杨 柳,意取大慈大悲, 断众生苦恼,救人间疾苦;真武像英武勇猛, 手舞神授宝剑,意取驱妖拒邪,保 一方净土,佑百姓安康。 古堡 村中有古堡两座,均座落于古官道北。一座西靠阁街,一座东临窑家街(因街中多居烧窑的人家而得 名)。 堡高约三丈,为黄土筑成。座基有石三层,高五尺,整体呈塔形。正面有门洞,迂回可至堡顶。堡顶 围筑有青砖垛口,雄伟壮观。登临远眺,村庄四方尽收眼底。古堡四周有土筑的围墻护村.初考为眀代时“ 高筑墙”之产物,为村民防盗御匪所用。 古堡 牌坊 西邢共有牌坊四座, 其中石牌坊一座,宅门木牌坊三座。 石牌坊:石牌坊位于村之西南,是乡人誉为 “一门六进士, 祖孙四大夫”的西邢郭氏“官族” 祖茔的一个代表性建筑。据考是道光十三年(1833年)由清翰林院庶吉士,云南镇沅直隶州知州郭安龄 重修祖茔时所建。牌坊坐南面北,面阔三间,高达丈余,为单檐悬山顶式,有四柱三门,正中门楣嵌 “承先启后”四个大字。牌坊东西两侧另有墓表两根,上蹲石狮一对。整体建筑之工艺古朴精细,造 型独特典雅。石牌坊之內是西邢郭氏“官族”始祖郭会朝九尺多高的龙额赑座神道碑和墓茔,其墓上 方埋葬着他五代祖先,墓茔高大,墓碑林立, 整个墓园庄严殊丽, 标识明显,一派望族气象。 西邢郭氏“官族”祖茔石牌坊 宅门木牌坊:宅门木牌坊共有三座,均为清授赠奉政大夫郭会朝之孙进士郭安龄、郭安钰和举人郭 安唐宅居的二门牌坊。三座宅门木牌坊为两柱四抵, 庑殿式瓦顶结构。坊额分别为:“德配尼山”、“垅 经铸史”和“修身齐家”。迎风板上彩绘花卉图案和古代名人苦读故事。 既显西邢“官族”之荣耀,又 勖后学上进之勤勉。体例虽小却異曲同工,别有一番风韵。 将军墓 将军墓位于村之西,墓主为元武节将军霍子万,是西汉冠军候霍去病三十一世孙。自幼悍勇,善骑 射,膂力过人,从军后任千夫长。在讨平九溪十八洞叛乱中足迹遍及四川、湖广、云南等省地。所到之 处,抚军民,定其地、立州县,深受百姓拥戴。在追随也速带儿都元帅歼剿江南之叛会灵关一役,奋勇 杀敌,战功显赫,授武节将军顺元军民宣抚使。卒后葬于故里西兴里 (今西邢村)。墓高丈余,墓围五 丈,下由三层条石所砌成, 高五尺,中为黄土,上有硕大的莲花墓顶,石碑立于墓前,龙额赑座,肃穆 威仪,更显霍将军战沙场之英烈,居庙堂之威武。人称之“将军坟”。清光绪版年《定襄县补志》中刊出 的西乡全图上标识清楚,一目了然。 二义冢 “二义冢”位于村西北杨芳道之旁,坐南面北 ,两座坟墓东西并列,墓前龙额墓碑高大,石兽分列 两旁,墓主为郭金寰、郭文寰兄弟二人。 据清光绪六年版《定襄县补志》所载:郭金寰、郭文寰兄弟二 人酷爱武艺,侠肝义胆。 清顺治年间,五台土贼首张五桂前来西邢村抢掠烧杀时,兄弟二人率村众奋勇 抵抗,昼夜战、井水竭,三日攻陷护村围墙后文寰被执。 贼首张五桂见其武艺高强而胁降,金寰瞋目怒 骂:我恨不得斩汝靖乱,岂能降贼耶,遂遇害。 文寰与仲兄率众死战,见兄被害,怒火烧身,持刀直扑 贼首,终因势单力薄而被执。张五桂加刃其颈迫降。文寰叱曰: 吾兄舍生取义,吾当杀身成仁。痛斥众 土贼,骂口不绝,被群贼缢杀。村人哀之,负土筑墓,立碑碣石,大礼安置,以表义烈。后人称之为“ 二义冢”。 翰林坟 翰林坟位于村东南,墓主为清朝嘉庆己巳科进士、翰林院庶吉士、云南镇沅直隶州知州、奉政大 夫郭安龄与其父奉政大夫郭正谊的安息之地。墓园有坟茔两座,上方为郭正谊之墓,墓高丈余,墓围 五丈六尺,下由四层条石所砌成,高四尺九寸,中为黄土,上有精雕的莲花墓顶。墓后矗立着清嘉庆、 道光二帝恩封其荣衔的三道圣旨龙额赑座碑,墓前立着龙额墓碑,龙额下方牌位刻有“覃恩”二字,碑 身正面阴刻着“晋封奉政大夫增广生郭公讳正谊淑配杜宜人之墓”一行大字,背面阴刻着由进士、朝仪 大夫、礼部祠祭司主政候亲贤撰书的十七行小字的碑文,叙其生平功德。下方为郭安龄之墓,规模与 其父之墓大同小异,不同处是其墓后无碑,墓高稍低其父之墓一寸多,墓围上另雕有琴棋书画和唐代 李密的 《挂角观卷》,西汉朱买臣《负荆苦读》等历史故事图案, 显示着这个祖传耕读,人才辈出之 家的厚重文风。 圣旨碑 郭安龄和郭安钰从兄弟二人进士及第,功成名就,按清规制,其祖、父辈均沾皇恩,享授赠、恩 封者四人。并荣膺道光皇帝御笔亲书的“太史宗祊”祠匾,封立 “ 双斗旗杆 ”和享用由飞龙旗、飞狮旗、 飞虎旗、飞熊旗、飞豹旗、牌、扇和立爪、卧爪、铜锣及十八般兵器等组成的“旗伞执示”之荣耀。 除 “旗伞执示”外,矗立于村西古官道北的三通德行碑也是西邢郭氏“官族”的荣耀标志。三碑形制规格相 同,以大清制律镌刻。底座为龙子之一,形似龟, 堪负重,守沉稳。碑高九尺、宽三尺、厚九寸,边走 琴棋书画图寸余。 碑额高三尺,全貌为二龙戏珠图:鳞躯曲折对称,趾爪有隐有现,吟腾于云水之间; 一珠光炎烈烈,似衔非衔,或有升腾之感。 下方牌位正方阳刻“ 覃恩”二字,整体雕工精良,玲珑剔 透,可谓神工。碑主分别为清授赠奉政大夫郭会朝和恩封奉政大夫郭正修、郭正谊父子三人。碑正面镌 刻三公的荣衔名讳,背面碑文详细记载着三公德行、善行等生平事迹,纪念先贤,教化后人。 郭氏宗祠 郭氏宗祠位于村西古官道北,坐北面南,与龙王庙隔路相望,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(1769年),占地 面积一亩许。“正殿三间,门楼一间”。“光绪初年, 族人因正殿狭隘, 将正殿改充十 载,而门楼亦于风雨飘毁,合族商议复将门楼改修为门厅三间,庙內又添设瓦房三间。自是而后庙貌愈 觉显赫,门厅益增光耀”。 沧桑变故,朝政兴替,到1956年, 具有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宗祠已是破旧不 堪,面目全非。 族人愧不忍睹,拆旧重建,将大作小建成面阔五间,进深一间的简易瓦房,但仍为世所 不容,后成为村中的彈棉花之所和供销社库房。社会变革,时势转化,1993年, 族人征得村委同意,反 复与供销社进行交涉,方物归原主。 延至2003年, 西邢郭氏新一届宗祠理事会组建后,拆旧建新, 建正殿五间,东、西配殿各三间和古式 门楼及配房四间的新宗祠。新宗祠之布局合理,设置严谨:“ 郭氏宗祠”石匾高镶门楼,肃穆威仪;诰封 诏书坐赑蛟龙,迎门而立; 建祠碑记东西为序,依墙排列;汉白玉石狮威坐殿前,抚镇宗第;砼制旗杆 矗立左右,悬挂旌旗;五间正殿飞檐高瓴,辉煌金碧;“太史宗祊” 御匾古朴典雅,竖悬门楣;殿內新殒 世系分明,递次清晰;“先贤居” 和“萃文廊 ”两配殿古色古香,分列东西。一座文蕴厚重,肃穆雄伟的新 宗祠立展于世人面前。 郭氏新建宗祠 西邢这个明清时期仅五 、六百人口的蕞尔小村却建造了这么多的寺庙阁堡, 楼台殿冢这些古建上 忠、孝、仁、义等文化内容无处不在,反映出了人们的信仰和追求。由此而知当时西邢人的文化意识及 经济实力是何等强浓和雄厚。从中也体现出文化与经济相互支撑,相互促进的内在关联。挖掘西邢传统 文化不仅是为让后人进一步了解西邢享有“文化村”之誉的內涵,而是要发挥其穿越时空,服务当今, 以文化软实 力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。
上一篇:郭子仪辞权升官 谋权者争权身败 下一篇:郭氏三个主要宗源的梳理探究及其称谓的概括 |